上海财经大学培训中心学习网

首页 > 新闻中心 > 财大动态 >

追寻大学与中国社会变迁的足迹——上海财经大学建校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侧记

在上海财经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暨南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的60余位专家学者,近日齐聚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举行“历史学视域下的中国大学与社会变迁暨上海财经大学建校100周年”学术研讨会。
 
开幕式由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主任徐国利主持,人文学院院长陈忠教授致欢迎辞,他说,百年财大,百年人文,人文学科是上海财经大学的精神和灵魂,没有人文学科的财经大学只能是财经专科学校;现代性许多问题的回答要在历史向度中去寻求,历史学科师资人数虽然不多,但能“以一当十”,对学院和学校发展都具有重要推进作用。上海财经大学档案馆馆长喻世红向参会学者详细讲述了百年校史。
 
在主题报告中,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夏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孙邦华、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许小青、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馆长汤涛等相继发言。其后,会议分成两个小组进行讨论,国内学界大学史研究的一线青年学者蒋宝麟、严海建、何方昱、王春林、张凯、牛力、陈钊、韩戍等分享了各自最新的研究成果。
 
 
本次会议与会学者的学术背景非常多元,包括出身历史学、从事大学史研究的学者,以及教育学背景且致力于高等教育史研究的专家,还有国内名校档案、校史系统的负责人和一线研究者。其中,历史学出身的学者不只将大学作为一个教育机构和学术组织,而是将之放在近代中国政治、文化、思想的大脉络当中,考察大学与时代的互动,讨论大学与国家、政府、政党的关系,使大学的历史作为近代中国历史整体的一部分而展开。
 
强调问题意识和研究视角,使用第一手档案报刊材料,注重个案研究,这些是历史学中大学史研究的特色;教育学出身的高等教育史研究者则具有教育学的学术背景优势,他们熟谙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制度,对高等教育史发展的背景和脉络了如指掌,因此其研究往往能够突破个案局限,从大学内部进行高教史的综合性研究;档案、校史界的学者大多是目前大学档案的整理者、编辑者和研究者,他们对校史资料的掌握以及对校史文化的熟谙,往往为其他大学史研究者提供了重要资料线索。这三个方向切磋交流、辨析问难,使与会学者充分了解了同行的研究优势,从而互相学习、借鉴。
 
选题丰富而集中,亦是本次会议特色。与会学者的研究主题,包括大学的学科建制、大学与抗日战争、大学与国家政党关系、大学的内部治理与组织结构、大学的起源问题、大学的校长群体、大学的师生群体研究,以及校史与校园文化研究等,几乎涵盖了目前大学史研究的各个领域。丰富的另一面是集中,即每一个研究主题都包含着一系列紧密围绕该主题而展开的论文,彼此针锋相对或互补。
 
此次会议的与会学者主要是活跃在大学史研究第一线的中青年知名学者,他们的选题实际上代表了目前国内大学史研究界最前沿的学术成果。然而,他们在现有基础上还不断寻求突破,以历史学为例,既往大学史研究有两个主要特色,一是进行深入细致的个案研究,二是将大学史和政治史结合以探讨大学与国家、政党的关系——政学互动。此次大学史会议除了进一步深化这些研究之外,很多学者还不满足于以往琐细的个案研究,开始尝试“通”的工作,即在个案基础上对大学史进行整合,以期高屋建瓴整体把握。在内容上,历史学的大学史研究也逐步从关注大学的“外史”渐渐转向“内史”,出现了大量讨论大学的学科建制、学科发展、内部治理方面的论文,逐渐从大学本身、大学内部讨论大学。而教育学出身的高等教育史学者,相关论文也越来越注意对第一手档案、报刊资料的使用,增加了研究的深度。
 
在上海财经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历史学视域下的中国大学与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的及时召开,回溯了近代中国大学发展的历史,追寻了大学与中国社会变迁的足迹,讨论了大学以及上海财经大学在中国现代化历程中的作用,为当下的大学发展提供了一定借鉴。此次会议圆满结束时,与会者还受邀参观了上海财经大学校史馆和商学博物馆,他们据此更进一步地了解了上海财经大学的百年校史,并对商学博物馆的鲜明主题和丰富藏品表达了由衷赞叹。

 

来源|中国青年报。若需引用或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感谢作者的付出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