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经大学培训中心学习网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新闻 >

学校召开学习“习近平在上海”系列报道师生座谈会

10月11日下午,学校召开学习“习近平在上海”系列报道师生座谈会,邀请《文汇报》首席记者、“习近平在上海”系列报道组成员之一樊丽萍与大家座谈,参加座谈会的有机关二支部、五支部、七支部、十一支部和人文学院新闻系党员师生代表,会议由党委宣传部部长章益国主持。


由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联合报道组撰写的“习近平在上海”系列报道一经推出就引发热烈反响,座谈会上首先回顾了东方新闻的相关报道视频。樊丽萍从三篇报道的主题谈起,党建、城市精神和民生反映了总书记在上海时的工作重点、工作方式和对上海的感情。樊丽萍谈到在报道的采写过程中以下几点给写作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习近平总书记讲政治、不忘初心,高度重视党建工作和红色精神的传承与发扬;二是习近平总书记十年前在上海工作期间就提出了三二一产业融合发展的上海产业结构调整之路判断超前、高瞻远瞩;三是“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城市精神新的提炼和概括深深印刻在上海行进的轨迹之中,如今上海服务全国、辐射全国的功能与当时的定位一脉相承;四是习近平总书记“接地气”,心里面有民众,政策上听民意纳民智,工作中解民忧,真正深入到群众中去,解决民生问题、改善民生状况。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的七个月走遍了全市19个区县,他的故事深深触动了广大干部、群众。

七支部曹东勃老师谈了他的学习体会,“习近平在上海”系列报道是一组精彩的新闻作品、生动的调查报告、深刻的理论文章,报道组通过扎实的调查和实地的走访,为我们还原了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工作七个月的点点滴滴再现了上海砥砺奋进的历程。通过对报道的学习,主要有三点体会:其一,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讲政治、顾大局,始终将上海的发展融入到全国的格局之中。其二,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党建工作,在上海工作期间就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对各方面工作的全面领导贯穿全局,我们能够清晰看到这种执政理念在近年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的延续和深化。其三,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报道中多处涉及到他对城市精神、文化传统、历史文脉的强调。结合我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宣传思想文化的具体工作,我们深深体会到,正是近年来学校对于校史和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视,以百年校庆为契机,推动校史育人和文化育人的一系列软硬件建设,传承校训,弘扬上财精神,使得我们这所百年商科高等学府的文化积淀、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更加深厚。

五支部刘艳辉老师谈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沪时间工作不长,但真正把政绩留在了老百姓的口碑里,报道通过一系列鲜活的故事和案例,让我们更加深刻地领会了“心无百姓莫为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理。联系工作实际,有两点体会:一是在人才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健全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人才机制,关注民生、听取民意、集聚众智,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更加强大的动力;二是总书记提炼的上海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位教职工的精神气质,这样上财才能从别人口中的“小破财”变为真正的“财大气粗”。


二支部汤玲莉老师谈到,习总书记在讲党建工作时提到“支部建在楼上,党建落在实处”,“基层党支部不仅要实现对党员同志们组织关系接纳、资源共享、互帮互助的服务功能,更要实现教育培训、党员形象展示和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功能”。如何将基层党支部建设落细、落实,努力实现上述目标,对于我这个新上任支部书记来说是新课题。结合近期的培训经历有三点感受:一是创新组织生活会形式,整合校内外专家资源,通过专题报告、小组讨论、现场模拟教学和实地工作交流等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思想教育和政策学习;二是发挥学工部门特有优势,邀请人文社科专业教师走入课堂,透过专业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思想;三是要讲求工作方法,抓保障,与各部门领导及时沟通获得行政支持,抓队伍,团结一批同志共建组织生活。

人文学院赵慧敏同学表示,今时今日的我们,很少会有吃不饱肚子的担忧,但是同样会碰到“苦”的环境、尝到“苦”的滋味。作为生活在新时期的青年一代,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怨天尤人,我们应该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善于吃苦、不忘吃苦,在奋斗中创造属于自己的无悔青春。作为学生支部书记,不要仅仅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当作一本书来读,要结合我们实际的学生工作,边思考边读。时刻警醒和自查我们的工作是不是真的以学生为主体,是不是真的落到实处。

(供稿:李卫  供图:李京烁  编审:王雅静  收稿日期:2017年10月12日)



 

来源|上海财经大学官网。若需引用或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感谢作者的付出和努力!